主僕史百克弟兄
讀經:王下二19-22;徒一至二;可九50
我們把上述經文擺在一起來讀,就會發現它們被繫於同一紐帶,那就是鹽及其所代表的意義。在整本聖經中,鹽都是代表恢復、保存和持久。
在前面所讀的第一段經文中我們看到,因耶利哥城的水缺少了某種成份而導致果樹小產、果子未熟而落。那裏沒有一件事能按著期盼達到目的,也沒有一件事能照著應許得以成就;一切都達不到原初所設計的目標。這樣,勞碌終歸徒然,所有的辛勞都以令人心碎的失望而告終。那裏有地、有樹、有水,人們勤勞奮發,精力充沛,也不乏良好的動機,然而卻沒有一件事能渡過難關、克盡全功,一切皆半途而廢、功虧一簣。那裏的一切都不得成熟,無法令人滿足;所有的耗費和努力,都得不到正當的認證。那裏缺少了某種必不可少的特質;這種特質的缺失使得所有其他的事務全部終歸徒勞。這與詩篇第一篇第3節所描述的光景——“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有何等大的差別!
當然,儘管“鹽”是必不可少且又是最重要的東西,然而,我們現在卻先要談論那個新瓶。毫無疑問,使徒行傳第二章讓我們看到鹽,但第一章卻先行一步預備新瓶。我們首先來注意看以利沙要一個新瓶這件事(在這段經文中,“瓶”cruse很可能是指一隻小平鍋或盤子;這個詞與【代下卅五13】當中的“鍋”字相關。另外一些舊約聖經經文則可能指的是“flask細頸瓶”)。為何非要一個器皿?為何不用手抓一把鹽呢?再者,為甚麼非要一個新瓶不可?為何不是任何一只瓶都可以呢?喔!要害就在這裏。要作這樣的工作,那個器皿就必須是經過特別預備、並被分別出來的。那麼,那工作的性質是甚麼?那需要對付的情況又是怎樣?歸根結底,就是丟失或缺少了某種與衆迥別的東西,即缺乏某種獨特性。要作成那工,萬事皆備,只欠那個獨特的東西。
當代,在屬靈層次上,與上述的獨特性相對應的是,事物已經退化到對真正的屬靈意義、屬靈生命和屬靈目的不明確、模糊不清、不確定和朦朦朧朧的狀態。事情原初的含意已不復存在,人們所說與所作之事不再具有當初的意義,名稱術語被應用於或使用在神原初的使用範圍所不許可之處。於是它們在意義上就有了根本的不同,其不幸之處就在於衆人都只是跟著形式走,卻看不到能力已不在其中。
我們若以使徒行傳為範本,以使徒書信作為啟示主心意的真理,以便使它們成為使徒行傳中所產生之光景的永久根基,就一定會為由於存在某種東西,促使當時每件事都生氣勃勃、豐茂興盛而由衷讚歎。無論就個人的得救、事奉和受苦而言,還是就團體的交通和實行而論,只有一個詞組能表達那個偉大事物的作用,那就是復活的生命。讀過了使徒行傳之後,你就會發現幾乎找不到有哪一章不會促使你禁不住脫口而出:“那就是生命!”
好了,我們不再遲延,禁不住要問:到底是甚麼產生出了這樣的生命氣氛和生命之靈的呢?又是甚麼——就那些與這樣的生命氣氛和生命之靈休戚相關的人而論——把每一件事物都製作得如此美好?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
主耶穌自己
主耶穌已經得著了榮耀,聖靈作為榮耀之主的靈也已經到來,要在地上來榮耀祂(約十六)。
這是說救恩嗎?其實這不是說如此狹義上的救恩:這不是說僅僅得救,從哪裏被救出來或被救到哪裏,而是說那是救主。救恩的信息都集中在主耶穌的所是上。看看他們的傳講:“他們不住地……傳耶穌是基督”(徒五42)。在使徒行傳中任何一處找一篇“歷經險阻以呈現基督、憾動人心”的講論 *1,你就會發現那不是福音神學的論文,而是講明已得著榮耀的主耶穌。若那是釘十字架的基督,那也不是死了的基督,而是已復活升天、得著榮耀的基督。看看五旬節的講論(徒二32,33,36),再看看對那瘸腿之人所說的話和隨後在聖殿裏的講論(徒三),然後再聽聽第四章中對公會的人所說的話,你就會發現,無論是講給個人的還是講給團體的,主耶穌總是被豐滿地呈現在衆人眼前。
事奉上也是如此。在使徒行傳中,事奉絕不是一件附在救恩之後需要進一步考慮的事情。這裏極為明顯未被記載的事情之一就是勸勉並督促廣傳福音。在這裏,事奉絕不是精心組織的結果,或者專門懇請與呼籲的果。事奉乃是自由、自發、熱切、“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是來自外面的強制,也不是來自對責任感或義務感的呼籲。這並不是產生在特定境況和時間中的,而是存在於所有時間、所有地方、所有境況之中的:他們以直接公開的形式和通常交談的方式來見證和宣告事奉,根本壓制不倒。“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門徒都分散在……各處……被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徒八1-4);“四散的門徒走到……講道……傳講主耶穌”(徒十一19-20)。這一切都是由甚麼產生的呢?那是聖靈在他們心裏榮耀主耶穌的結果!這位榮耀的主對他們是如此真實;這位被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究竟是誰,如今已啟示並彰顯給他們,也啟示並彰顯在他們裏面。這一切是如此奇妙,致使這些“新瓶”發現,他們必須把這新酒倒出來,否則這新酒就會把他們脹破。
舉凡適用於救恩和事奉上的,也適用於他們受苦能力的秘訣上。毫無疑問,在那個時代,在世人當中選擇站在這位“拿撒勒人”一邊是要付出高昂代價的;然而,要站在“神兒子”這一邊,那必定是一件激怒地獄的事。總之,在使徒行傳中記載了不少這樣的苦難;但是,他們卻以“喜樂”的靈來接受這一切(徒五41)。這彷彿完全是在希伯來書第十章第34節的靈裏:“並且你們的家業被人搶去,也甘心忍受”,或者“在諸多患難中,喜樂地接受主的道”(帖前一6直譯)。這不能歸因於樂觀主義和樂天個性,或者僅僅因為是人的好性情。這並不是一個“盡力而為、隨遇而安”的決心;這乃是主耶穌主宰並執掌一切的實際。
這些事直接為個人所領悟,總是對個人的考驗;同樣,對本質上更屬團體的人們說來,情況也是如此。在使徒行傳中,“受浸”總是美好之時,總是伴隨著極大的喜樂和聖靈活的見證。它不拘形式,根本不是“教會”的規章或教導,也並非僅僅是必須服從的命令或僅僅為了個人的福氣。受浸根本不需要強迫、說服或爭辯。它之所以發生是基於受浸人對主耶穌豐滿的認識,因為祂代替衆人受死,祂的死就是衆人的死;在祂的復活裏,“那些活著的人不再活著歸向自己,而是歸向那位為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林後五15修訂本直譯)。
這就是“歸向祂”:一個活的屬靈實際的見證,一個滿有能力的屬靈事實,即人的生命和全部生活所追求的至高目標就是主耶穌;所有其他目標、私利、事務和幻想都在受浸的人與主耶穌的死相聯合時消亡了;所有那些只出乎祂又屬乎祂,從而臨到他們的東西,才能在與祂的復活聯合時復現。這件事從律例的範疇(例如猶太人的律例)被提舉出來,進入了見證的範疇。猶太人的律例是指望有事情將要發生,因為這些律例從未讓任何事得以完全(來七19;九9;十1)。這些見證則是回顧那業已完全了的事物,因為實際經歷已經進入到其中。
正是這個同樣榮耀的氣氛環繞著“主的桌子”,即“擘餅”(徒二42-46)。這裏根本沒有“教會”的職責、規條或規章,它本身不是甚麼與教會的其他生活分開、互不相干的東西,也不是如同某種事務本身那樣一項單獨舉行的“禮拜儀式”。起初,主的桌子並沒有因頻率問題遭受責難,但是卻何等可惜,它很快就從這個層面上墜落了。主的桌子是所有其他事物的中心和起源:敬拜、讚美、禱告和話語的職事,都自發地由此如泉湧出。這是活的、並且充滿了“大喜樂”(徒八8;十五3)。正是向著這些如此聚集和敬拜的人,“主將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他們”(徒二47)。
我們再要問:這其中的秘訣是甚麼?這乃是對主耶穌的滿心珍賞。那張桌子彙集了所有其他的見證,從而成為一個含括一切的見證。桌子上陳設著那個毫無保留、完全獻給神的祭,【表明】祂完滿成就了神的旨意。那裏有衆聖徒與那位將自己完全獻上者在祂的死、埋葬和復活裏的完全聯合。那裏有那一個生命——寶血所代表的生命——被衆人共同分享;那裏有那一個餅、即那一個身體,乃是所有信徒團體的一。那裏也有那“一個指望”(弗四4),即“那個有福的盼望”(多二13直譯),就是盼望祂的再來:“直等到祂來”。那麼,既然如此,在衆聖徒心中難道就不該有那份聖靈美好的見證嗎?是的,那的確是一段大大以主為榮的日子——主就在那裏!
主當前的需要
我們所提到的每一件事,實際上都需要用一本書來說明,我們這裏只是點到為止,以引領我們進入下一個主題。回顧我們所說過的、有關耶利哥城水質不良的問題,我們不禁要問:當今,就上述事物而論,在所有與主耶穌有關的事情上,自然湧現且充沛滿溢的神蹟奇事、榮耀和生命的成分,不正是普遍缺乏的嗎?那麼,究竟缺少甚麼呢?我們深信,不論當今那表面在世上代表神【但實際上已經不能再代表神】的器具是否認識到這一點,神自己在地上所需要的,乃是那種能提升教會生活和工作方方面面,以求進入一種神聖境地的東西,其主要特徵就是以主為榮和榮耀主耶穌。在那裏,形式主義服從生命;在那裏,萬物都因著祂的奇妙大能而熠熠發光;在那裏,祂的衣襟充滿聖殿(賽了六1);在那裏,“律例”是活的見證;在那裏,一切都生氣勃勃、充滿活力、效力上乘。
沒有人會不同意這一點,但卻會不同意下面一個點。要帶進這種光景,主到底需要甚麼呢?祂需要的乃是一個新瓶,或者說一個新器皿。今天,器皿的構織實在太混雜了:一方面,世界進來了;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被天然人所掌管。傳統、形式主義、宗教禮儀制度和“機械主義”,如同鎖鏈一樣捆綁在主身上。再有,就如我們已經說過的那樣,今天事物的意義已經完全不同於當初聖靈所賦予的意義。
那所需要的就是一個新瓶。他必須被主製作得與最初歸給主的那個器皿一樣。他必須:
1. 完全絕對地堅守新約的根基。
2. 標誌著神在這個器皿身上有一條通達的路,因為十字架把被製作成這一器皿之人的所有個人興趣、才資、自信都破碎乾淨,清盡歸零。
3. 在生活和事奉的每個細節上都承認且完全順服聖靈的絕對管治,並以聖靈的絕對管治為榮。
4. 承認主耶穌的絕對主權。
5. 看見祂裏面那完全豐滿的智慧、能力、知識、恩典以及每一件所需的東西,並單單倚靠祂。
6. 完全沒有自己,心目中只有一個目的,即只全心熱切地為著主耶穌的榮耀而活。
我們要留在後面探討如何保全這一器皿的問題,現在只強調其必要性。主得著這個器皿後——現在祂正在得著這一器皿——就要用他作在地上恢復並維護祂見證的器具。獲得這個器皿的“【生命】之新”可能要付上沉重的代價。然而,若一個器皿對主特別有用,要付的代價總是高昂的。
不,這不是在呼籲要得著一個新的教門!這乃是在呼籲要得著一班人,在他們身上能體現出“生命之新”(羅六4直譯)的原則和能力。
*1 譯者註:作者用get through指歷經危險、敵對、難關等達到目的。使徒的話歷經敵對使多人得救,連官長和抵擋者也認出他們是主耶穌的門徒。
為了遵從史百克弟兄“白白地得來、白白地捨去”(太十8)、不圖牟利、他的信息務要逐字逐句轉載的心願,我們特別懇請,你若要與他人分享這些信息,請你務必尊重他的心願,白白地送給他們——不作任何改動、不收任何費用(必要的分發費用除外)、並附上這一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