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僕史百克弟兄
概論
說明:這幾章中所用的“反應”一詞是指:神發現當某事物表面上代表祂,實際上卻不再能真正滿有生命活力、或不再能充分地代表祂時所主動採取的新行動。祂的反應就是要反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東西,為要得著那活的、完全照著祂心意而有的東西。
這裏有兩件事我們必須非常清楚地擺在自己面前。照我們看來,這兩件事彷彿相互抵觸、似“非”而“是” *1:
1. 歷世歷代以來,神一直都在連續不斷地作著一件新事。
2. 在人看來這總是神所作的新事;然而在神看來卻一點都不新。
“神已經事先明缺知道祂從創世以來的所有工作”(徒十五18直譯)。
“神一切的工,從創立世界根基以來都已經成全了”(來四3直譯)。
在祂一切新的行動和啟示裏,神總是回頭向著事物原初的地位和設計而去作工。祂從不離開祂自己原初的計劃。
這個真理和定律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我們最初的認知。這本身含帶三件事:
1. 神在祂自己面前自始至終擺放著那業已完成、並且完全了的事;祂完全且詳盡地知道祂所要的是甚麼。
2. 祂一定要得到、且會得到祂所要的東西。在這件事情上祂不能被抵制,也絕不會放棄,或打折降格 *2。
3. 每當神發現在祂所要之事上有了偏離或虧缺時,祂就會作出反應,就會從某處、用某種方法重新開始。縱覽歷史上的這些反應,我們就會確定這個事實,並找出祂一心一意要成就、且定意要得到之事的性質和特色。較早期的事例和形式都非常簡單,但非凡重大的真理和原則卻盡在其中,無論是顯而易見的還是潛在隱含的。
當頭一次的偏離——亞當和夏娃的偏離——發生時,神的反應是藉著亞伯和他的祭壇顯明出來。那個祭壇象徵著神保全祂對受造之物的主權,也就是對人和地的主權。當該隱獻上那出自於地和他自己努力的果實時,他忽畧了臨到其上的詛咒,於是他、連同他的供物都一同被拒絕了。神稱許的印記是印在亞伯的道路上。其要素是:
1. 神對萬有都擁有主權。
2. 神只能也只會要那不帶一絲詛咒痕跡的東西。
3. 為要除去詛咒,那受到詛咒的東西,或以實際活的形式或以代表性活的形式,必須在死亡中被毀滅;而一個死亡對之毫無權勢的新生命,必須從死亡中脫穎而出 *3。
4. 就是這樣,也只有這樣,方可與神交通。
從亞伯到挪亞,這個偏離愈演愈烈並且更加蓄意。大地本屬於主,但卻被人為著自己的目的佔為己有。因此,神就用洪水對此作出反應。挪亞從審判中出來,築了一座祭壇、獻上祭物,其意圖和果效就是來宣告:“地”(即那更新了的地)“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耶和華”(詩廿四1)。神又一次預言性地藉著死而復活得著祂的主權。但是沒過多久,偏離再一次發生,甚至連挪亞也落入其中而失敗。
巴別被建造、也遭到了詛咒。在這個詛咒下,人被分散到全地。作為神的反應,以諾【曾】衝破死亡與黑暗的長期封鎖。後來,見證似乎已經從地上消失,神就再次作出反應,興起了亞伯拉罕。在亞伯拉罕身上,除了那些早先已經出現的要素重現之外,一些新的要素也出現了。他的一生有許多特徵:
1. 啟示——異象。
2. 因信與神同行——關係。
3. 一個可安家的美地——器具。
4. 一座祭壇——根基。
5. 衝突——挑戰。
6. 與神立約——保證。
7.一座城——終極目的。
8.死而復活——方法。
這些要素是基本的也是永恆的;在所有歷史性、預表性、表號性、或屬地性表象的後面,屬靈實際一直持續存在,直到在全宇宙實現為止。以撒的出現並非是神一次孤立的介入,而是為要特別突出神成就每件事的方法【——死而復活】。以撒本身即死而復活;正因如此,死而復活就成了把人的局限變成宇宙性全盤擴張與實現的道路(參見創廿二16-17)*4。當然在以撒的一生中,還有其他預表神心意的成分,譬如他與利百加的婚姻。
神的下一個反應隨著雅各和以掃的長大成人。他倆是一對孿生兄弟,代表一個整體的兩半;從同一個屬靈源頭出來的兩種的發展,從同一個聖潔的起點演發出的兩段歷史。以掃選擇了屬地的道路,即世界和肉體的道路。屬天的呼召和基業被暫時的利益、追求、幻想所遮蔽。由於心繫世界,他的視野僅僅局限於能使魂感到愜意滿足的生活。雅各則成了那些承受屬天呼召和異象之人的預表,經歷了肉體生命的衰敗,成為與屬天目的緊密相聯的屬靈器具。神在雅各身上更進一步引進了屬靈的成分。至此,祭壇劃定了神的工作向前推進的界線。祭壇依舊是個基本要素,但雅各更往前邁進了一步。在路斯,他得著一個敞開的天、一個神的啟示和一個天與地的聯結。他聽見了神的聲音;來自神的某些真理也託付給了他。藉著從這一切而來的力量,他立起了一根柱子,澆上油,給那地取名“伯特利”,意思是“神的家” *5。
神的家,一個永存的屬天實體,就這樣展現在我們面前;這個家乃是由上述所有要素來定義的。在聖經中,“柱子”總是代表見證(創卅一51;賽十九19-20;提前三15;還有許多其他地方)。對這一切,我們必須要有更豐富完整的認識;不過在這一章裏,我們只是要僅僅說明這個真理並確定這個事實,或更確切地說,指出一個既定的事實。
在這裏,我們要越過一大段時間,來到以色列人在埃及期間的歷史。在這次神大能的反應或干預中,我們迄今提到的所有要素都集中起來了。在此,神向著祂原初的目的回頭作工;這些要素都清楚可見:祭壇、為著神家的屬天子民、啟示、見證、衝突、一個可安家的美地和一座城遙遙在望,等等。這一切神都要保全,即使這意味著不惜把一個強大的帝國猛烈地付諸審判。
身在埃及的以色列人那一段漫長且盛衰無常的歷史就這樣開始了。這段歷史本來是用來啟示神的心意的,但以色列人卻一次又一次地背棄、偏離神的心意,神就不得不從裏面作工。因此,我們就有了在希西家年間(代下廿九1-9)、約西亞年間(代下卅五17-19)、還有其他一些年間那些回歸到神原初心意的運動。但卻沒有一次運動能使神全體子民的心得以恢復;只有部分子民得以恢復。領袖剛一去世,叛棄和敗落便立刻開始並日趨嚴重。回歸神並非全體子民的共同意向,而是少數幾個人剛強而有力的帶領曾一度影響他們;但隨後他們又自甘墮落、返回到世俗和偶像崇拜中。這些回歸,只不過是在那些日益加深的屬靈黑暗和背棄的日子裏,陽光短暫、明媚的破曉照耀。最後,甚至連這些僅有的回歸也不見了,在神子民中很難再找到忠心的人;於是他們就全部淪入被擄之境。巴比倫是混亂、獨特性喪失、見證失落、靈性癱瘓和虛假生命的同義詞。然而即便至此,神也沒有放棄祂的心意;就在巴比倫,祂就在但以理、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等一小班人裏面,也藉著這一小班人,對所發生的事情作出反應。他們忠心於神的目的之中的所有要素,並把他們禱告的眼目定睛在耶路撒冷。
最後主又一次介入並作出反應。這次祂只是藉著一小班餘民來應對。然而恰恰就是這一小班軟弱卻又身經歷練的餘民,成了神在地上復興並持續恆久地作祂見證的器具。於是記載在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哈該書和撒迦利亞書上的那些感人肺腑之事便應運而生。那實在是一個偉大的時期,但卻何等可惜——
“金燦晨曦速飛逝,
萬貫寶藏瞬耗竭。”
更多叛棄和敗落發生了;這些叛棄和敗落一直延續到瑪拉基書記載的那種可怕的光景,終於導致了那聲令人戰慄不已的宣告:“咒詛就臨到你們身上”(瑪三9)。這是何等恐怖黑暗的光景!他們何曾如此敗落過?然而……然而,神並沒有失敗,因為就在那黑暗之中、並且超越在那黑暗之上與之對恃,竟然還有一班人,因著那沉沉的黑暗,依然集中體現著最蒙恩福的得勝。
“那時,那些敬畏耶和華的人常常彼此談論,耶和華彎腰側耳注意聆聽且聽見了,又有紀念冊在祂面前,記錄敬畏耶和華、思念祂名的人。萬軍之耶和華說,在我確實製作奇特珍寶的日子,他們必將歸屬於我。”(瑪三16-17修訂本直譯)*6。
瑪拉基書結束了,此後約有三百或四百年的混亂時期。難道從此見證真的終止、忠心真的消失了嗎?神真的從此失去了一切嗎?
讓我們拿起新約聖經的記載,讀一讀路加寫給其友提阿非羅的某一個歷史片段。他在文中走筆不遠就輕易點地出好幾個人物;即便用我們當今的觀點來看,有關這些人物的事跡仍舊十分重要。他說到一個名叫撒迦利亞的人和他的妻子以利沙伯,“他們二人在神面前都是義人,遵行主一切的誡命禮儀,沒有可指摘的”(路一5-6)。
接著他講到馬利亞,天使加百列對她說:“蒙大恩的女子,我問你安,主和你同在了”(路一28)。
接下來他提起又一個人:“在耶路撒冷有一個人名叫西面;這人又公義又虔誠,素常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來到,又有聖靈在他身上。他得了聖靈的啟示……”(路二25-26)。
再下來他又說到另一個人:“又有女先知,名叫亞拿……她……將孩子的事,對一切盼望耶路撒冷得救贖的人講說”(路二36-38)。
這樣,我們看到,在如同死亡般的數百年之後,仍舊有一班忠心的餘民存留。神一直保守著一班具有代表性的聖徒。
接踵而來的是五旬節的復興;這確實是神的一個新開頭。那是一段美好的日子;但是很快地,我們再次碰上敗落的跡象。在新約聖經中,我們可以在不少地方找到類似的描述,這些描述指出,那些普遍光景的顯著特徵乃是與見證可悲地抵觸並相互矛盾的。舉例來說,雅各的弟兄猶大就在他的書信中論及那些令人扼腕的事;但即便在這裏,我們也發現了那真實的東西,他是用帶有區別性的字眼來表達的:“親愛的弟兄啊、你們卻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猶20)。這就是神對雅各的兄弟猶大所說的敗落所提出的補救方法。
最後,我們來說說啟示錄。這裏,教會的許多部分幾乎完全敗落。許多令人痛心的事必須歸罪於教會。主將要怎麼辦呢?祂可能會把主要的事情擱在一邊,但絕不會放棄祂的目的。在各處都有一些人,他們真誠、渴慕真理,不滿意眼前敗落的光景,並渴望與主一同前行。這些人就是神作出反應的器具,他們就是那些聽見聖靈正在說話的“得勝者”。這些人就是神新的開始,神要藉著他們回到祂原初的目的中去。
我們就是如此快速地瀏覽了一遍整本聖經,以求揭示出神的那個方法。我們願意從新約時代以來的各個世代中去探索神的這個方法,只不過這還必須要等一等。我們要用這樣的話來結束這一段導論:神一直所作的事,祂還要再作;當表面在地上代表神的器具不再能夠真實且滿有生命活力地代表祂時,儘管祂曾經親自興起、使用、並賜福過這個器具,神可能還必須要在那普遍墮落的光景中尋找另一班人;這一班人必須肯付代價,並且甘願把神一向尋求的那份更豐滿的度量獻給祂 *7。
*1 譯者註:此處 paradoxical意為“似非而是”,不是 specious “似是而非”:即看似新事卻是舊事,似乎矛盾卻不矛盾。
*2 譯者註:神所要的終極之事,一方面,在時間之外、在永遠裏、在神面前已經成全,另一方面,在時間中,神還在照著祂的藍圖一直作工,直到成全。這就是前面所說的“paradoxical似非而是”。
*3 譯者註:死而復活的基督採取實際永活的形式;我們則共享無斑點、無瑕疵羔羊之寶血所代表的、死亡對之毫無權勢的得勝、永活的生命。
*4 譯者註:關於【創廿二16-17】,保羅在【加三16 】 指出,“子孫”和“後裔”皆單數,指基督,不是衆子孫。故此處意指藉著復活,基督的生命產生後裔像天上的星和海邊的沙。這正說出基督就是那一粒麥子落在地裏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24);祂藉復活重生了我們(彼前一3),使我們屬靈、屬天,不再受地和肉體的捆綁,為基督向全宇宙作見證。
*5 譯者註:十字架的死而復活總是神工作的起點、根基、方法和道路,而神在終極的榮耀裏要得著的是祂的家、國和城。所以,神在雅各身上的工作更前進了一步:神第一次啟示出了祂的家。
*6 譯者註:那些極度敗落與荒涼黑暗的日子,恰恰是神主宰的用來特地精心製作、歷練屬祂自己的那些價值非凡的奇特珍寶、貴重器皿的日子。
*7 譯者註:神所要之事必須是豐滿和完美無瑕的,對此祂不能被抵制,也絕不會放棄或打折降格、差不多就行。祂的生命活力、慈愛、憐憫、忍耐、信實、聖潔、公義、謙卑、絕對、剛強、勇敢、榮耀、智慧、權柄、能力等等所有美德,都統統是豐滿的。神的家、神的城、神的國必須充滿祂這一切美德。神今天所需要的正是這樣的器具,他們甘願在這一切事上以自己見證的方式獻給神所要的、那更豐滿的度量。
為了遵從史百克弟兄“白白地得來、白白地捨去”(太十8)、不圖牟利、他的信息務要逐字逐句轉載的心願,我們特別懇請,你若要與他人分享這些信息,請你務必尊重他的心願,白白地送給他們——不作任何改動、不收任何費用(必要的分發費用除外)、並附上這一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