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僕史百克弟兄
“招聚我的聖民到我這裏來,就是那些用祭物與我立約的人”(詩五十5)。
“弟兄們,論到我們主耶穌基督降臨,和我們到祂那裏聚集……”(帖後二1)。
“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來十25)。
以上這幾段經文中有一個共同因素,那就是末世的動向與特徵非常顯著。我們必須記得,當歷史上那些外面的事物——正如一般性器具——因著失敗而告終時,詩篇本身就代表那存留下來的東西。以色列第一大階段的歷史,以充滿災難和恥辱的方式結束於列王記中。軟弱、癱瘓、敗落與恥辱,就是那個時代一般性器具的特徵。然而,詩篇卻從以如此而告終的歷史中脫穎而出,並繼續弘揚光大,作了永恆的屬靈收益的代表。
這些詩篇所卓越反映的,都是從非常個人的親身經歷中所獲得的、裏面對主的屬靈認識;這就是為甚麼它們能夠深入人心、從來不會在任何一個點上摸不著經歷。聖徒在深深的經歷中總是轉向它們。這些詩篇之作者的職事就是用經歷來服事經歷:這是惟一永久的職事。末後時代的器具將總是帶有這樣的特徵:他們在經歷了各自充滿枯榮浮沉的歷史後,在裏面深刻地、活生生地認識了主。
大衛交給伶長、用管弦樂器所演奏的那些詩篇,觸到了必死之人對神認識的最高與最深音符。有敬拜、救恩、悲傷、哀訴、得勝、爭戰、信心、盼望、榮耀、訓誨,這些都是與所觸摸到的大量事情交織在一起的重大主題;但其要點是:所有這些都是來自真實的生活,即大衛經歷了這一切。當主早先所興起的公開器具辜負了祂時,正是、也惟有是擁有如此經歷的器具才能事奉主。所以,主要竭力保全這樣的器具,這就可以解釋主為何要帶領祂所揀選的器具經歷諸多的患難與憂傷。
詩篇僅僅是以色列歷史所產生的四部書之一,其中每一部都以自己的特色描述了神永久的工作,特別是與神用來作出反應的器具有關。然而,詩篇還清楚地向我們展示了神從何處開始,以及在神最原初且最永久的工作中,在原則上甚麼才是最根本的。
我們不需要指出,我們一開始提到的另外兩處經文說到末後時代已經近在眼前;它們確實就是這樣講的。然而,這三處經文還另外有一個共同特徵,成為下一個特別擺在我們面前的主題:它們都確定地提到與這末後的時代相關的“聚集”。
宗教體系的歷史本來產生於主原初興起的一些事物,時至今日,它們已在軟弱、混亂、羞辱中告終。因此,聖徒還要有一個到主那裏的“再聚集”。
主就要來了,我們將會有一個聚到祂那裏的聚集。
日期近了,所以,我們要“就更當如此”(來十25)地聚集在一起。
參加這個聚集的人
在論述這個末後時代的聚集的性質之前,我們必須要清楚地看見,這裏所關心的是參加這一聚集的都是哪些人。詩篇中的這一段,包含了另外兩處經文提到的那些人。
“我的聖民……就是那用祭物與我立約的人”(詩五十5)。
幾乎勿需說明,在當說的和當作的,藉著預表、表號和表像均已完成之後,這裏的所說的“立約”,意味著進入主耶穌藉著流血所成就的工作裏,也就是要在主藉著十字架所成就的工作裏來珍賞並認識祂。但我們需要被提醒的是,我們要進入的那個與神所立的約會牽涉到甚麼事情。這個題目本身就需要一本書來說明。為了將這整本書縮減成幾行字,我們來看一個實實在在的事例。我們發現,創世記第十五章和第廿二章所記載的、亞伯蘭的生平中的事情,就是對這件事最清楚的說明。
在第十五章,我們看見針對亞伯蘭的後裔所立之約的根基。首先我們看到後來利未記中記載的所有祭:一頭母牛、一隻山羊、一隻公綿羊、一隻斑鳩和一隻雛鴿。除鳥之外,這些都要從中間劈開,一半在這一邊、另一半在那一邊,相對擺列。這就是約的兩邊:神這一邊與亞伯蘭那一邊。後來我們看見有燒著的火把從兩半中間經過(創十五17)。
好,這很清楚,當下亞伯蘭明白這一切都是甚麼意思。他意識到這把他牽連進某些事情。神清楚地說,祂完全是為著亞伯蘭的,祂的所是和所有,正在一步步地兌現給這個約。神沒有留下甚麼不給亞伯蘭;可以這樣說,祂把自己的生命、尊貴、名分、榮耀,按照祂所說過的話,全都給了亞伯蘭。祂最後道成肉身,成為亞伯拉罕的後裔使萬民得福,這一切足以證明這一點。然而,這個約包含兩個方面,亞伯蘭明白這一點。同樣地,他也把自己的所是和所有,甚至他的至愛,都全部交付給神;並且如若需要,甚至死也不足惜。那燒著的火把,也就是聖靈的烈火,將立約雙方的相互奉獻或獻身,用那烈火的烙印印結為一 *1。
這就解釋了第廿二章。那時以撒早已誕生,並由孩童長大成人,確定了他的地位,並且對亞伯拉罕來說,那就是作為一個東方人父親的長子的全部意義與價值。然而因著他奇蹟性的出生和長久等候、姍姍來遲的盼望,他本身比這一切都更多、更重要。他是亞伯拉罕的一切,遠遠超過生命本身。他父親所有的盼望、期待、正當明證、應許和神的保證,統統繫在他的身上。於是,“這些事以後,神要試驗亞伯拉罕,就呼叫他說:‘亞伯拉罕!’他說:‘我在這裏。’神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把他獻為燔祭”(創廿二1-2)。
這個“試驗【即證實、驗證、考驗】”關係到那一個與神所立的約。亞伯蘭自己對他在這個約中所承諾的是否認真?祂是否會持守這個約?他是否完全相信神對祂自己在約中的承諾是信實的?是否相信不論以撒遭遇了甚麼,神都是可信賴的?並且祂的應許都是會成就的?這是何等嚴峻的考驗!但是“亞伯拉罕信神”(羅四3)。藉著對神的信心,他能夠持守約中他自己的部分,並且“總沒有因不信心裏起疑惑”(羅四20)。
其結果要點是:當以撒被實實在在地獻在祭壇上時,主就對他說,“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創廿二12)。
於是,神就來向他起誓說:“你既行了這事,不留下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我便指著自己起誓說: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創廿二16-18)。
現在我們是否看見了這個“以祭物立約”的意義?接下來我們就會看見誰會是那些在這個“聚集”裏的人。這肯定只會是那些對他們而言主是一切的人,是那些對他們來說主是一切又在一切之內的人,是那些毫無保留地一切為著主、毫無個人興趣、除祂以外別無所求的人。屬靈的一,只能建立在這個根基之上。
主在末了對亞伯拉罕所說的話是:“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瑪拉基書在末後時代的話也是:“那時敬畏耶和華的……”(瑪三16)。敬畏神就是要不惜一切代價、完全撇棄一切地投靠神;惟有祂的旨意才是至高無上的,祂有權索要並得著“全牲的燔祭”。
這個聚集的性質
認清了誰是那些參加這個聚集的人——那些立約者明白與神立約的真正意義,就構織成對他們自己的考驗,就像他們自己構織成一個見證一樣 *2——我們就可以來看這個“聚集”的性質。
我們都清楚地認識到,人們廣泛懷疑在這末後時代是否會有一個團體性的運動或見證。的確,有些人強烈堅持,在這末後的時代,一切都是個人的;這種觀點主要是基於對老底嘉教會所使用的這一短語:“若有人……”(啟三20)*3。
讓我們快快來講一下,我們絕對無意搞一個組織性運動、一個教派、一個協會或一個社團。
然而,說到這一點,我們另一方面還是肯定有必要說說一些其他的事情。
新約聖經中的教會從來就不是一個有組織的運動,也沒有任何各地信徒團體相互組織起來的隸屬機構。這是一件單純屬靈的事,是在生命裏自發產生的,是在相互之間的愛與靈裏的關懷中,僅僅倚靠聖靈被連在一起的。
此外,還有另外一些曾被用作屬靈聯結的因素,我們很快就要提到它們。再者,更重要的是,還有一個恆久不變的事實,即一個“身體”業已出現,被稱之為“基督的身體”。你可以分裂一個社團而它還能存在,但你絕不能分裂一個身體卻又不毀壞那個實體。
我們是否也要根據“個人主義解經”倡導者的解說,這樣來理解:幾乎在整本聖經和全部保羅書信中,主針對神的家和基督身體的所有教導,現今都已被撇在一邊、或僅僅只是一個概念而不會在地上有實際的彰顯呢?我們是否要抹掉新約聖經的浩瀚篇幅,來過我們個人單獨的基督徒生活,而全然不看重與其他信徒有效的交通呢?斷乎不可!這違反神在歷史中的所有法則,是注定要失敗的,因為若有一件事是仇敵所極力反對的,那就是神子民之間的交通。若“一個身體”的真理仍舊堅立,極端個人主義就不可能存在。更有甚者,主的子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彼此相交的絕對必要性,尤其是在禱告中。當越來越臨近末世時,僅僅憑個人的禱告去單獨“穿越”敵對勢力而直達寶座的艱難,正變得越來越大。
那麼,這個“聚集”的性質到底是甚麼呢?
(一) “到祂那裏”
這是聚到主自己那裏的一個聚集。
“招聚我的聖民到我這裏來……”(詩五十5)。
“到祂那裏聚集……”(帖後二1)。
過去有過多次聚集,人們都是聚到一些名人、大佈道家、大教師、大領袖那裏;或是聚集到大機構、大運動、大中心、大教訓那裏。這都不是主在當今的路。並非那些名人有意吸引羣衆到他們那裏,也不是人們沒有藉著這些人摸著主,而是人們總是設法把被主大用的神僕當作吸引人的目標。
神的目的就是基督;並且當我們越來越靠近末世時,基督甚至必須取代所有的器具,並立刻成為惟一被珍賞的目標。我們的合一與交通不是在教訓裏、“見證”裏、羣體裏或地方上,而是在“一位”的裏面,並且,在祂裏面的這個合一不僅僅是在教訓上,更是在活生生的生活與經歷中。任何真正出於神的運動,作為其至高和包羅萬有的特徵,必須承認惟獨主耶穌才是人心所尊崇和敬拜的目標:不是事物、主題和經歷,而是主耶穌自己 *4。
(二) 禱告的交通
這個聚集是在禱告交通裏的聚集。那一封在世世代代和永世裏,都展示教會的真正本質就是基督身體的書信,即以弗所書,最後所提到的事情之一就是:
“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為衆聖徒祈求”(弗六18)。
在屬靈的聚集之中,倘若頭一件事是“持定元首”(西二19),或說“讓主耶穌作中心”,那麼第二件事就是與衆聖徒並為著衆聖徒的禱告交通。“招聚我的聖民來”,這在地理上無法完全實現,但在靈裏藉著禱告就是可能的。禱告的領域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為著所有聖徒屬靈光景的那種深深的、如同產難般的關切禱告,往往就是神在末世運動中的一個標誌。這不僅僅是為著那些真誠忠心、始終與主同行之人的,也是為著神的全體子民的。儘管像這樣的禱告會立刻成為撒但惡毒攻擊的目標,但卻因著他們的忠心,撒但的如此惡行反而會激起向著寶座的特別呼求。
我們所看到的是:每當全面性的毀壞威脅著代表祂的東西時,主總是在每一個末後的時代得著一個禱告的器具。主放在世界各地屬祂之人心中的那個禱告負擔,就是出於祂自己的那個合一之路。我們若為衆聖徒擺上更多的禱告,就會發現許多導致分裂——那些錯誤的分裂——的東西就逐漸消失並停止分裂活動。禱告實在是一個奇妙的“聚集”因素。
(三) 屬靈的食物
屬靈聚集的另一個重大因素就是食物。舊約聖經給我們展示了許多當時的聖徒藉著節期的筵席彼此交通的事例。的確,筵席是交通的性質,儘管那不是交通的理由。
新約聖經採用了這個屬靈的原則。主耶穌設立“擘餅”聚會,不僅僅是為了紀念並宣告祂的死和祂的自己,更是為了彰顯這“一個餅,一個身體”的見證。【在這個意義上,】主的晚餐所要說明的就是食物與交通。
在教會的早期年代,聖靈藉著作執事的衆僕人往來各地,通過他們的服事把基督帶給衆聖徒;衆聖徒就是這樣被帶進彼此之間的交通裏。讓我們再說:這不是靠有組織的聯盟,而是在聖靈裏藉著主的話語把基督服事給衆聖徒。那些執事就是那些“供應的節”(參見弗四16)。
神的子民今天處在非常真實的飢餓之中,這完全是一件再明顯不過的事。他們得不到餵養。他們中的許多人所得到的,根本就不是甚麼“餅”。世界各地都充滿了這樣的饑餓之人:這裏有一個,那裏也有一個;這個地方有一羣,那個地方也有一羣;並且他們彼此之間往往都互不相識。幾乎在每一個地方所發出那個持久且令人困擾的問題就是:“我們該怎麼辦?我們所在之處沒有屬靈的食物。”
(四) 【話語的】職事
難道主不願興起【話語的】職事來供應這些人嗎?我們深信祂完全願意,並且正在努力地這樣作。聖徒照著基督聚集的一個方法乃是:基督【話語】的職事奉差遣走出去,那些饑餓的人就會不顧一切地聚在一起。許許多多要跟從主並繼續與祂同行的人,對今天的宗教體系充滿了不滿,因此,許多神僕的心中就產生一種渴望:能夠不顧傳統的束縛與區分,自由地走出去服事衆聖徒。
一個確實無誤的事實是:那些受膏的【話語】職事,常常用作為合一之因素的食物來供給衆教會的需要。在使徒行傳中,我們看到那些分散在各處的衆教會,是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藉著那些能夠勝任“建立”團體性身體的神僕的【話語】職事被聯繫在一起的。他們到處都被承認、被接納又蒙尊重,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有組織的聯盟、行政治理和中央集權。就像基督身體上的一個個肢體構成一個團體性的身體那樣,這一個個教會也彷彿整個團體性身體上的團體性肢體,【構成整個團體性身體】;分散在各處的這些衆教會,藉著這些往來於他們中間的團體性的【話語】職事,使衆教會都得到極大收益。
所有這些都有其自己的危險,但我們卻不能不看見神在當今的運動;這是一個聚集的運動:一個聚集到祂那裏的運動。
希伯來書中的這一段經文(來十25),特別注重的乃是聖徒的地方性聚集。無人可以否認這是神的命令。主渴望每個地方都有一個神家的代表與見證。祂的旨意就是要所有這樣的代表與見證,都完全照著基督構織而成;然而,只有聖靈才能作成這一構織的工作。我們不能搬出一個“新約”的模式來,然後將人和地方灌進去。我們必須倚靠聖靈來進入其中。這就必須要讓聖靈有絕對的主權、暢通無阻和通行路權;反過來,這就要求肉體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要求人絕對服從基督。
我們在聖經中找不出任何一處會讓我們斷言這不會再度發生。這或許是“小事的日子”,但在神的手中,這樣的日子要比所有出於人的大運動都更加大有能力。
*1 譯者註:神那邊已簽了約,下面第廿二章就該亞伯拉罕簽約了。
*2 譯者註:亞伯蘭們明白,在創世記第十五章他與神所立之約使他牽涉進某些事情,這就構織成了第廿二章對他的考驗,正如同他自己構織成一個見證一樣,藉著這個考驗他見證說:神的確真是他的一切,在他身上擁有絕對的主權;他也像神那樣對那個約全然投入,他一生的目的都是為著神和那個約。
*3 譯者註:這裏的“人”在原文是單數。
*4 譯者註:這頭一個性質是“持定元首”或“歸一於基督的頭下”。
為了遵從史百克弟兄“白白地得來、白白地捨去”(太十8)、不圖牟利、他的信息務要逐字逐句轉載的心願,我們特別懇請,你若要與他人分享這些信息,請你務必尊重他的心願,白白地送給他們——不作任何改動、不收任何費用(必要的分發費用除外)、並附上這一聲明。